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深入陕西延安市和河南安阳市的农村、学校、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等进行调研,就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好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我们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时代责任。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4个,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不仅应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还应该有更高的历史自觉、更大的历史担当、更多的历史作为。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对历史、对未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持续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文培元、以文聚力、以文兴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
1.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力度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考古学在河南诞生,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全省累计有50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4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一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研究为重点,以完整展现夏商周历史特别是夏朝历史为突破方向,积极推进“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为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作出更多河南贡献。坚持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将文明探源研究的时空范围向更早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早期文化阶段延伸,努力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坚持跨领域整合、跨学科联合、跨部门联动、跨地域协作,积极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最新技术,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对接合作,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出更多硕果。推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打造一流科研团队,加强考古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二是加强重大遗址遗存保护。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坚决守牢文物安全底线。建立河南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总目录,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加快数字化保护,增强防护能力,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加强国家大遗址保护,做好考古研究、空间管控、保护管理、开放展示工作,推动仰韶文化遗址联合申遗,支持巩义宋陵、安阳高陵、西水坡遗址等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支持汉魏洛阳古城、偃师商城等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着力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走廊。三是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阐释。组织实施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深入开展河南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重要历史名人研究、重要历史事件研究、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研究、重要历史文献典籍研究,深入挖掘并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让世人更加感受到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独特魅力。围绕灵井许昌人遗址、贾湖遗址、庙底沟遗址、双槐树遗址、二里头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遗存,梳理挖掘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文化底蕴、历史文脉,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努力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等重大问题。
2.坚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激发中原儿女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重道德教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河南拥有一大批古代杰出人物,《易经》《尚书》《诗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都成书于河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蕴含的重要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中华儿女心灵,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比如,作于伊洛河畔的《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让民本思想从黄河流域延传播散;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今许多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都称自己是“河洛郎”,彰显着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爱国爱家的价值追求;开封城曾数次被黄河淹没又原址重建,“城摞城”的奇观见证了中原人民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认真汲取贯穿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赋予其鲜明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建设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河南。坚持潜移默化、入脑入心,持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群众、感染群众、教育群众。抓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和新兴媒体传播优势,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青少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将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加强戏曲、书法、国画、武术等教育,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深化思想启迪、精神涵养与文化熏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3.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文旅文创产业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依托。我们将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一是构筑重大文化标识。以河南历史为主脉,集中布局、高标准建设河南省博物馆群,提升郑州百家博物馆和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和展示水平,统筹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等重大项目,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实施中华文化超级IP工程,培育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超级IP,打造更具知名度、亲和度、美誉度的独特标识。二是打造精品文旅线路。紧扣历史探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整合资源、串珠成链,精心打造文明起源、姓氏寻根、元典思想、治黄史诗、考古发现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立足“快进慢游深体验”,加快推进交旅融合示范工程,规划建设“一环四纵六横”旅游公路,构建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通景区、贯通城乡的全域旅游交通网,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铺就最美风景路。三是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坚持创新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推进沉浸式演艺、非遗工坊、文化集市、国风短剧等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文化场景服务,打造文旅文创融合业态新谱系,努力实现出圈出彩。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古都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展示当代河南形象、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出口品牌。创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国际级、国家级的文化研究院、实验室及各类文化创意人才、文化项目运营人才,不断强化文创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
4.坚持全民阅读、学古鉴今,加快建设书香河南
阅读启迪智慧,书香润泽心灵。中原大地有着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思想和观点代代相传,影响深远。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要求,加快书香河南建设,深入实施阅读内容提质、阅读阵地提升等“六大工程”,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们心灵、汇聚精神力量。
一是大力倡树阅读风尚。把推进全民阅读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坚持党政推动、各方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大格局,加快构建全民覆盖、公益普惠、城乡一体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阅读中接受文化浸润、文明熏陶,营造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深化全民阅读宣传推广,打造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品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建设一市一品、一地一特、百花齐放的书香河南品牌集成新格局,让中原大地书香氤氲、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二是着力打造阅读精品。坚持内容为王,完善创作生产引导机制,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让人民充分感受阅读之美、知识之美、文化之美。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研究推出“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中原历史文化博览》等重点出版物,策划出版“名人家风”丛书、品读经典诗词系列等大众出版物以及河南地方戏曲系列音像制品等,不断提升书香河南建设质效。三是积极发展数字阅读。主动适应新趋势、新变化、新需求,把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多媒介融合的“大阅读观”,以数字阅读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大数字阅读产品供给力度,建立智慧阅读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阅读体验。加快推进特色阅读服务平台建设,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充分发挥百姓文化云、云书网等平台优势,建立数字阅读资源库,为每位用户打造“个人网上终身书房”,不断增强文化传播和服务能力。四是加快推进便民阅读。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科学配置阅读资源,建设多元化阅读阵地,加强单位和社会阅读空间建设,提升城市“15分钟阅读圈”品质,升级改造农家书屋,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遇见“诗和远方”。推进公共阅读设施互联互通,完善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快阅读设施无障碍改造,让每一个人都有更好的条件共享书香。
5.坚持文明互鉴、开放交流,提升中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将立足河南文化优势,积极参与“中华文明走出去工程”等国家项目,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是着力讲好河南故事。积极参与国家级重大文化品牌建设,聚焦古都、汉字、根亲、功夫、豫剧、中医等,打造具有河南特色、国际影响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深入解读中原文物和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生动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围绕山河中原、古都中原、世遗中原、文明中原等内容,出版“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丛书,持续实施“翻译河南”工程,展示中原文化的厚重魅力和时代光彩。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强化互联网思维,把握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积极构建对外宣介中原文化的网络外宣矩阵,打造全方位、现代化中原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加强与中央和境外主流媒体的合作,加快推进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打造对外传播中原文化的权威平台。积极承办“感知中国”“文化中国”等国家级文化交流项目,加强影视、戏剧、新闻出版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实施“中国节日”等文化传播项目,推动更多承载中华文明、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对外传播。三是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重点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等,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申请承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提升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世界古都论坛的影响力。实施中原文物交流展览计划,策划推介一批河南文物精品出境展览,推动国际友好城市间文物交流展览。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原儿女、引领社会风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河南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