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河南洛阳发现东周时期手工业作坊遗址

2023年12月至2024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在对七里河城市更新一期项目进行前期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一处东周时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该遗址位于洛阳市涧西区黄河路以东、大明渠以南、涧河街以西,处在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内的中部偏西,西距东周王城西城墙约100米。截至目前发掘面积为6400平方米,清理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灰坑、半地穴式房址、烧窑、井、沟等遗存,该遗址为洛阳东周王城考古的首次发现。

1.1.jpg

 遗迹分布示意图

大型建筑基址分为南、北两组,两组建筑基址之间有一条东西向通道。其中北组建筑基址,南北长32.8米,东西宽30米,由于揭露面积受限,布局尚未明晰。


南组建筑基址呈南北纵长方形,其间有三条东西向隔墙将建筑分割为四个空间。每个空间成一独立“院落”,内有夯土地坪、蓄水池、灶、烧窑、水井、房址等。建筑基址的南部和西部出项目用地范围,暴露不完整。该建筑基址现揭露出夯土墙南北长94米,东西宽52.7米。北墙宽2-2.7米,东墙宽约3米,西墙宽1.3米。基址内的三条隔墙宽度不一,其中北隔墙宽2.5米,中隔墙宽1.3米,南隔墙宽1.1米。中隔墙跨过西墙向西延伸出项目用地范围。现已揭露的夯土墙均为基槽部分,残存厚度0.2-0.4米,可见明显夯层,夯层厚度在0.10-0.12米。南部建筑的北院中部有一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夯土地坪,其东侧为一半地穴房址(编号F3)。南部建筑的中院较为空旷,其南部有一东西走向的水沟,水沟的东端为一水井。建筑的南院中部现发现一长约19米,宽约14米,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夯土地坪。该组建筑经过前期规划,通过隔墙将建筑划分出大小不一的院落,可能存在不同的功能分区。

2.2.jpg

F2

房址共发现4座,均为半地穴式,除前述的F3位于南部建筑内,其余的F1和F4位于建筑外东侧,F2位于建筑外西南角。F1室内东西长13.7米,宽4.5米,底部较为平整,可见有踩踏痕迹,出入口位于房址的南墙西端。房屋四壁皆夯土墙体,厚约0.8米,残高0.8-0.9米,墙体内有柱洞。房址内地面靠近南墙区域并排发现有6个结构相似东西一字排列的凹坑,凹坑均有轻微火烤形成的烧结面,凹坑位置对应在南墙的两两柱洞之间,为有意布局。F2呈纵长方形,室内南北长10.7米,东西宽3.85米。四面夯土墙的厚度不一,南墙最薄,厚0.5米;北墙厚0.9-1.2米;东墙厚1.15-1.25米;西墙厚1.18-1.40米,房址墙体残高1.06-1.4米。出入口位于东墙中部,宽3.45米,有三组对称的柱洞,柱洞底部为扁平的卵石。室内地面平整,部分区域经过火烤。房址东西墙有壁柱,部分壁柱的内壁经过烘烤,柱洞下部铺垫有板瓦残片。F3平面呈近方形,室内边长8.1-8.2米,夯土墙厚0.65-0.9米,残高1.25-1.5米,出入口位于南墙西端,未见柱洞痕迹。F4结构与F3相近,室内边长7.1-7.2米,夯土墙厚约1.5米,残高1.8米。其室内地面西北区域分布8个圆角长方形凹坑,似有围绕火塘有意布置。

Y3

Y4

烧窑共发现5座,其中Y3的窑室呈近圆形,直径2.7-3.2米,北侧顶部有一排烟口,操作间位于窑室南部,中间低洼,两侧为平台,出入口位于操作间的东南部。在操作间的东南部有十余组竖直摆放的陶管,将入口处封堵。从进出通道清理情况知,专门放置陶管的沟槽打破上下操作间的台阶,推断陶管为烧窑废弃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封堵的。窑室及操作间内出土丰富的陶量残片,及绳纹陶拍、陶支垫、陶器口沿、板瓦残块等。部分陶量的口沿、内壁、内底部戳印小篆体“公”字。陶量有三种规格,大者口部内径19厘米,内高14厘米。中者口部内径15厘米,内高11厘米。小者口部内径13厘米,内高7.8厘米。陶量为直壁筒状,部分陶量器壁表面有一方底尖顶凸起。Y4位于Y3南部,窑室呈圆形,直径1.4米,近底部有七个烟道,窑室南部为火塘,与操作间相连。窑室内仅出土少量烧制火候低的碎陶片,从结构分析,该窑为升焰窑。Y5位于南部建筑的中院内,由操作坑、火门、灶台、烟道四部分组成。操作坑口部呈近似椭圆形,斜壁内收,口部南北长约1.90米,东西长约1.60米,底部平面有踩踏痕迹。火门位于操作坑南端,内壁见烧结面,平顶。宽约0.5米,高约0.2米,进深0.4米。灶台为双灶台,南北排列,口部形状近似两个相切的圆形,北灶台口部直径约0.70米,南灶台口部直径约0.4米。烟道位于灶台南侧,口部形状为长方形,直壁。

陶范

陶范


遗址内清理了一批灰坑(沟),其中G8位于南部建筑西墙外中部,东侧紧邻西墙,呈长条形,南北长32.3米,宽2.2-3.15米,底部不平整。沟内出土了较多的陶范、陶范芯、坩埚残件、窑炉壁残块、制陶工具、陶器残片等,陶范初步判断为浇铸铜容器、铜车马器等而制。在临近Y3、Y4的区域发现多处灰坑(沟),其中G6、G9、H63、H76等内出土有较多的钱范、红烧土块及筒(板)瓦残块。钱范为圆首、圆肩、圆足,部分范阴刻“蔺”字。另有部分灰坑填土较纯净,可能为澄泥而用。我们推测建筑的西墙外区域为重要的手工业操作区。

依据遗址的地理位置、遗迹现象、出土遗物,并结合以往考古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大型建筑基址及其相关遗存为一处包括管理机构、制作场所等环节的东周时期的官方手工业作坊遗址。其意义与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此次发现的建筑基址,尤其是四周夯土围合的南北至少四进院落式的南组建筑基址,与瞿家屯东周宫殿建筑类似,可能为东周王城内的官式建筑。大型建筑基址应为作坊管理机构所在地,对研究东周王城功能布局及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及生产管理模式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陶量

 “公”字款陶量

二是遗址西南角发现的一组制陶遗址,其中Y3、Y4、F2保存较好,出土了丰富的“公”字陶量和瓦当、瓦钉陶模,应是官营制陶作坊遗存,填补了东周王城遗址考古发现的空白。通过分析遗迹分布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建筑单元内部相关遗存的布局情况,对复原研究东周时期手工业制作的工艺流程、作坊空间布局、建筑单元内部布局与功能区划,以及东周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及生产管理模式研究有重要的考古价值。陶量的发现对研究东周时期量器标准是重要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东周时期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税收制度、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证据,同时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和时期之间度量衡的演变和差异,进而揭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线索。

 钱范

 陶支钉

坩埚

 制陶工具

三是建筑西侧及西南角灰坑(沟)出土了丰富的铸铜陶范和熔炉残残块,其中的车马器、礼器、赵国“蔺”字圆足布等陶范,是东周铸铜手工业的重要发现。铸铜、铸钱作为中央政府的权力,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中央集权的制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体现。


洛阳市七里河城市更新项目发现的东周时期手工业作坊遗址是东周王城遗址内首次发现的与手工业作坊相关的高等建筑基址,填补了东周王城铜器制作作坊的考古研究空白,是建国以来洛阳市东周王城遗址考古的一次极其重大的发现。为研究东周王城的城市规划建设、手工业制作流程、官方对铜质礼器和钱币的铸造管理等方面内容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考古资料。


来源:文博中国




参观指南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停止入场:每日16:30之后停止入场
       每周一为闭馆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不对外开放。
联系电话:0379-6527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