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平叛 力挽狂澜——周公和《大诰》
在先秦史籍《尚书》中,有这样一些以“诰”命名的文章,它言辞直白恳切、行文优美流畅,是三千年前的公务行文。大家熟悉的《大诰》,由周公撰写,是他东征出师前,以成王的口吻发表的诰文,申述所以东征的理由,鼓舞各方国气势。
“《大诰》是周公姬旦所做的战前动员文告,是当时的实录,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古朴光芒,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周公文化研究学者张灵威说,文章多次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说理透彻、生动,又很质朴,有很强的说服力,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周公那诚挚、深厚的满腔赤诚。
回望历史,让我们通过文字感受《大诰》背后荡气回肠的故事。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纣王身死,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管理朝歌及周围地区。为了监视武庚,在朝歌周围分封了3个方国,由武王与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管理,史称“三监”。
后三年,武王急病。临终前,武王欲将王位传于周公。在当时,“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都是合法的。由于长子年幼,继承制的混乱极易使王室陷入内斗,周公为长远考虑,没有接受王位,并在武王去世后,拥立成王即位,他代为管理朝政。
这引起了“三监”的极大不满。为篡夺王位,“三监”四处散布流言,于是成王开始对周公有所猜忌。武庚和“三监”便趁乱发动叛乱。
武王病重之时,周公曾向上天祷告,愿代替兄长承受疾病和死亡,以求武王康健,国家长治久安。记录这次祭祀的祷文被封存在金滕中,秘而不宣。成王在疏远周公之后,因一场偶然的天灾,开启金滕之书,发现了周公的祷文,于是二人前嫌尽释。
另外,周公又争取召公和毕公的支持,为东征做好准备。
为解决内忧外患,平叛战乱。周公以成王的口吻写了这篇《大诰》,以期团结各方国。在这篇文章中,他告诉各邦君主和大臣,殷商复辟,他们不能坐以待毙。
《大诰》载:“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各方国首领的懦弱和摇摆不定,更凸显了周公在这个时候做思想动员的必要性。
为了得到各方支持,周公先是晓之以理,交代了局势的严峻性:“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上天降临灾祸没有停息。
接着动之以情:“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成王这么年轻就继承了广大的事业,太不容易。言下之意,全仰仗各位了。“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你们是跟过文王的老臣,最了解文王的勤勉,一定不能辜负文王的事业。
文中还多次出现“予得吉卜”“今卜并吉”“朕卜并吉”的字眼,当时人们笃信天命,告诉大家得到了好的占卜结果,具有莫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结尾回归主题道:“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所以大家必须一起去东征,天命不会出错,卜兆的显示就是这样。
张灵威说,周公靠着这篇战争动员令,争取到了最大的支持。最终不负众望,不仅获得了东征的胜利,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还收服了东方众多小方国,使周朝的疆域向东扩张至大海,为日后分封诸侯、礼乐教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更为形成如今“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感迈出了重要一步。(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贾臻)